苗族醫(yī)藥起源很早,民間素有“千年苗醫(yī),萬年苗藥”之說,《山海經》云: “黑水之北,有人有翼,名曰苗民”,西漢劉向《說苑·辯物》: “吾聞古之為醫(yī)者曰苗父,苗父之為醫(yī),以營為席,面北而咒,諸扶之而來者,舉之而來者,皆平復如故。”史籍所記載的苗民、苗父(苗族傳說中的“藥王爺"),均是神話時代苗族先民的特征,上古神話時代,苗族醫(yī)藥就存在了。
“百草皆藥,人人會醫(yī)”,苗族醫(yī)藥近代逐漸為人所識,引起重視。
苗藥品種繁多,包括植物、動物和礦物等一千多種,所有藥物,療效很高,且和中醫(yī)有許多不同?!八幧幃?方書未載,統(tǒng)稱草藥"。
苗藥命名古怪,有的突出藥物特殊形貌,很多藥名與十二生肖有關,如鼠尾草、牛星草、虎耳草、免肝草、龍牙草、蛇眼草、馬蹄草、羊不食草、猴款草、雞腸草、狗舌草、豬牙草等等。
苗藥在加工炮制劑型方面,多主張用鮮藥外,也將藥物通過曬、露、蒸、煮、炒、浸、酒制、茶制、醋制、尿漬等加工方法使藥物降低毒性,提高藥性。
苗醫(yī)歷史上沒有醫(yī)療機構,均是個人設診,自古有“行醫(yī)上門,送藥到手”的醫(yī)德。苗醫(yī)診療中常用望、號、問、觸,還有指甲診、耳殼診、頭發(fā)診、毫毛診、鬢角診、掌面診等其它特定部位的望診,苗醫(yī)辯病立癥所謂三十六癥,七十二疾,疾病按癥侯形象命名,如羊毛癥、螞蟻癥、泥敏癥、紅疹癥、火眼癥、南蛇纏腰癥等。用藥主張“立方簡要”、“一方一病”、“對癥下藥”等,以單方驗方治病為主。素有: “三千苗藥,八百單方”之說。僅湘西一帶單方就達一千多個。苗醫(yī)還有別具特色的外治法,簡便廉效,最著名的有熏蒸療法、滾蛋療法、化水療法、挑筋療法、發(fā)泡療法、佩戴療法、火針療法、瓦針療法、火灸療法、燒藥火療法、放血療法、藥熱敷療法、水罐療法、火罐療法、刮疹療法、提剁法、散劑吹鼻法、藥浴法、推拿法、按摩法、點穴法、鮮藥外敷法等。
苗族歷史上無文字,積累的醫(yī)藥經驗全憑心記口傳,代代相傳,所謂祖?zhèn)髅胤?苗族,以自己的創(chuàng)造精神和民族形式,行成了自己的傳統(tǒng)醫(yī)藥,是中華醫(yī)藥寶庫的瑰寶之一。
【責任編輯】:岳靈生發(fā)
版權所有:http://www.yuanchanhaowu.com/ 轉載請注明出處
姓名 | |
電話 | |
省市 | |